本网讯 “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,这其中经历了起步期、探索期、发展期、成熟期四个时期。近百年的农民培训经验体现了一条规律,即培训主题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、政府对农民培训起主导作用、培训内容由思想教育过渡到技术培训……”,在5月15日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心“每月一讲”的课堂上,推广研究员王荣祯为大家作了题为《新时代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——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回顾与展望》的讲座。
王荣祯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渊源、高素质农民的内涵、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属性以及政策背景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详细解读。讲座为大家梳理了我国从古到今的多种农民教育方式:从远古神农氏“教民农作”、后稷“教民稼穑”;到古代朝廷设立专管农业生产知识传播的教育机构和官员;尤其是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毛泽东于湖南、彭湃于广东大力开展农民教育运动,此举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,也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培训的探索之路;再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“三农”问题,这一关系到全面小康建成、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要问题。王荣祯着眼当下,聚焦主责主业,分析了我国已进入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,乡村振兴、精准扶贫战略全面实施的情况下,要实现务农农民总体文化素质、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显著改善以及农民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的目标,提出了对策和建议:教育中心作为承担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主体单位,应顺应时代要求,掌握农民需求、完善配套设施,应从合理任用教师、完善监督体系、激发社会各主体活力、征求各方意见和促进农民培训进步等方面入手,培养时代所需的农民人才,促进乡村振兴。
王荣祯的一番深入讲解,激发了大家对下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热烈讨论,大家从WWH(即培训谁、培训什么、怎么培训)谈开去,从时代要求、农民需求、培训供给等方面深入思考,为新形势下如何培养一支有文化、懂技术、善经营、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言献策。